《诗经. 豳风.七月》中的争论点研究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月流火 诗经 《诗经. 豳风.七月》中的争论点研究综述

《诗经. 豳风.七月》中的争论点研究综述

2023-11-11 09: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诗经. 豳风.七月》中的争论点研究综述

                                                  ——2012243228   鲍安丹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来《七月》的研究论文的文本分析,有序归类、合理概括,分别对《七月》中“七月流火”词义、文章主题思想、创作年代与作者这三个争论点进行考察、梳理、论述。

[关键词]争论点:七月流火:作者

    《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名篇。它是用于祭祀活动的诗歌,全面的描写了西周初期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对研究西周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朴素的语言描摹生活画面。在这看似信口道来的叙述中,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画卷。

因此,学者在研究《诗经.豳风》时大都把目光集聚于此。然而因角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于《七月》中的有些问题争议不休,鉴于此,笔者对关于《七月》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搜集、考察、梳理,理清各家观点、多角度分析脉络,力图较全面的展现现在的争议热点和,并进而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七月流火”词义考辨

   (一)研究现状: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段。原义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但是对于此词的理解在当代却却大有分歧。一种说法:就是指本义,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这种解释见于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所以“七月流火”在古时就是指“天气转凉了。同样李庆洁在《学子》期刊发表的《“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最热》一文中也表明了七月流火绝不是指七月最热时。陈彤英发表的《”七月流火“表示天气极为炎热吗?》(载于《汉语期刊》2000-09-10期)以及的《”七月流火“非天热》(载于《中学语文》2009-02-10期)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第二种:《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在杨曼的《夏季市场被世界杯搅火了?搅惨了?》(《市场报》2006年7月10日)一文中提到:“七月流火,高温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经济”。《清凉圣境文殊界》(《京华时报》2006年7月18日)文中提到:“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里却依然是‘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凉世界”。这些说法,在一些学者发表的学术文章中也同样被认可。如朱彦民《“七月流火”之我见》(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7-08-28期)表明:《诗经.豳风.七月》之"七月流火",古今注疏均作大火星西下,天气渐寒。其实细考原文,这种解释未必正确。《豳风.七月》是一首反映周时周地周人农事的诗篇,所以"七月"并非夏历七月,而是周历七月,相当于夏历五月。这个季节正是天气炎热,不当转凉。《诗经》中有以星象表示时间的诗句,如"三星在户"、"月离于毕"等,既以星象表示时间,则不再缀以表时间的词语。而"七月流火"中既有"七月"明确表示时间,"流火"就不可能再是表时间的星象。查《诗经》中所用之"火"均不作星宿解,"流火"并非星象,而是指天气。况且《七月》一诗中,月份后所属者皆是农事、物候、节令和天气,没有属星象者,"七月流火"自不能例外。正如"九月肃霜"指凉爽的天气一样,"七月流火"应视为炎热天气为宜。而张剑在发表的《七月流火”与北豳物候俗解》(载于《笼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5期)也表达了相类似的观点。认为:据《七月》产地北豳的物候特征及《诗经》对"火"字的运用体例考量,以直觉通俗的眼光释"七月流火"为七月天热得像下火像着火,非但与豳地气候相应而未尝不可,或许与古诗的原貌更为切贴。当然也有关于“七月流火“的第三种说法。郑赵赟认为“七月流火”新用法同样有其价值。也就是两种意思可以并用。他在嘉兴学院学报发表了《浅论“七月流火”新含义的产生原因及其修辞价值》一文,分析了关于七月流火使用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现代报刊、杂志文章中采用“七月流火”新用法,表示“天气炎热”的占大比例,而在古文中却恰恰相反。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与古代汉语语料库也出现了这种比例不均,各占上风的情况。通过对本义语境的分析,得出了人们只有在与《诗经》一起时才使用该词本义的结论。指明了“七月流火”除了指天热以外的更多的用法与形式与时代相符。表明了因为现代历法的改变、现代人天文知识的缺失以及社会文化语用条件的改变。新用法的出现是必然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汉语以及重要辞书中都未能找到“七月流火“的正确解释,这样没有了一个依据的准则。主张应该把“七月流火”的现代用法也编入辞书,让人们对新用法的使用有一个文本依据。

   (二)问题思考:

关于“七月流火”的说法,根据以陈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种:“天气转凉”、“天气热”以及“两者兼可用。但是我个人同意第一种说法。因为时代在变,所孕育的作品大都已经适应了该词新的用法。这一切都都说明了,"七月流火"正在逐步被人们用来表示形容天气的炎热,虽然它的本义并非如此,但这一用法很明显就是一种趋势,而且是势不可挡的,就如"美轮美奂"等词用法的变迁。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七月流火"用于形容天气炎热这一用法,最终必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人们所接受.                  二、主题思想纷争

   (一)研究现状:

  《诗经.豳风.七月》是被公认的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杰出作品,但对《七月》思想主题的诠释和评价,学界却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七月描述了从事劳动的奴隶所过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奴隶 主的罪恶,展示了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 第二种意见认为七月还未达到如变雅所见的那种怨怒,但客观上揭露了奴隶社会的罪恶, 反映了奴隶阶级的苦难和中哀伤。第三种意见认为七月是西周宗法制度建立之初的一幅农村公社的生活画卷,反映当时农夫朴素的劳动生活和古老风习的农事诗。有学者认为它反应的不过是人们辛勤劳作的农乐诗,是一首欢歌。蒋南华在《贵州大学学报》(1988-04-10期)载入一文《幽风七月中心思想小议》表明诗经《幽风·七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四季农事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幅男耕女织的农乐图。它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农业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形态,是一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奇特别致、妙趣横生的生活和劳动的赞歌。李正芳在文《诗.幽.七月主题新探》(载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02-15期)对诗中重要章句真实意义的训诂与考证也认为其主题不是反映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而是反映了早期先民们古朴的生活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愿望。但是有一种观点是恰恰对立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首典型的悲歌,如孙美华发表《痛苦的呻吟 悲忿的呼喊》(载于《内蒙古电大学刊》1996-02-15期)一文中述到《豳风·七月》产生于我国西周初年,是“国风”中最早的诗,是豳地奴隶们所创作和吟唱的诗歌。这首长诗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永无休止的劳动情景和悲惨的生活境遇。这痛苦的呻吟,表达了奴隶对奴隶主贵族的怨恨,这悲忿的的呼号,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控诉。崔文桓《诗经.幽风.七月考论》(载入《阴山学刊》2011-02-10期)中通过考辨诗中的"殆及公子同归",非郭老所言的害怕被公子带回去遭受侮辱,而是害怕被集中起来作为公子的陪嫁媵妾。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述写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农奴遭受沉重剥削的历史事实。认为是典型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叙事诗。李家生在发表的《“蚕月条桑”猗彼女桑”、》(载于《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12-30期)一文对于此观点也持赞同意见。当然了,还有一种意见我个人认为比较中肯。吴广义在《阴山学刊》2006-06-20期中载入《从文化角度透视主题的双重性》一文,从文化学的角度,说明《豳风.七月》的主题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反映了稼穑之艰难,农民劳动之艰辛,含蓄地表达了阶级对立;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农奴劳动的愉快。肯定《七月》主题的双重性对于全面把握上古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从文化学角度理解上古人民的心态都是有益的。也有吴晢贤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6-10期中发表《诗经七月思想主题新说》表明诗经·豳风·七月》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但学界对《七月》思想主题的看法,迄今仍莫衷一是,问题的焦点是关于对《七月》所展示的阶级矛盾程度的评价。笔者围绕诗中有关农奴衣食住三个方面的叙述描写,通过对周初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分析,以及对诗中制度、名物等的考辨,认为《七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初农奴被剥削压迫的事实,但并未反映出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强烈的阶级仇恨。 

(二)问题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解读诗经中有关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一类诗篇的思想内容时,立足诗篇文本,从历史、文化、制度、宗教、民俗乃至名物、训诂等方面加以深入细致地考察,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如果只是片面,或为了拔高这类诗歌的阶级性而贴标签,那么,其判断将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对于以上分析的这三种观点。我个人认为,通篇全无农奴被压迫,被剥削的凄惨字眼,相反处处显露的是农奴们紧张而有序的辛勤的劳作活动。艰辛而又欢乐的一年。将一年的劳作画刻画的如此惟妙惟肖,充满了生机活力,字里行间流露着紧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奴的忙碌,如果一定要将这种忙碌与农奴主的残酷剥削想拉扯,着实让人觉着牵强。

三、议《七月》创作年代、作家

(一)作者考论:

七月作家的主要争论就在于“是不是为周公所作“。力之在《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发表《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表明这么一个立场:种种否定或怀疑《七月》为周公作之理由 ,均似是而非 ;至于近代以来之“奴隶 (农奴 )作”及“小奴隶主作”等说 ,更近乎凭虚。《七月》为周公作 ,当无所疑。当然很多学者并不认为如此,来自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孙晶发表《诗经.幽风考论》一文以为本文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豳风》七篇的写作时代及作者问题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笔者以为:《豳风·七月》实际上是豳地的民谣,文中详细记载了关于农业生产的具体步骤,《七月》是古已有之,决非一人一时所作,也不是周公所作。此诗应作于豳地时,在西周初年的时候被征集,后于西周初年被采集入风,后由周公加工润色献给成王。他们认为此篇应为“田大夫”等农官所作。刘国祥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30期发表《幽风.七月作者考》一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周公不可能是这首诗的作者,因为周公作为总揽全局的政治家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底层的具体生产和生活认识得那么清楚;其次根据整个诗的文风、意境分析,已不是古已有之,至于“集体创作”一说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首诗只能是产生于成、康之际的太平盛世,是由熟悉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田大夫”所作,然后通过“采风”的方法达之于王室的。李鑫在《安康学院学报》中的《幽风.七月作者新探》一文也持同样观点。邓春玲在《茂名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题旨新探》中也表达了出来。也当然不同学者对于此有不同看法。赵民乐在《诗经七月作者臆说》(载于《南京师大学报》1979-10-01期)发表了他的见解,认为:七月是周地一个小奴隶主作的农事诗。它怡然自得的叙说了一年十二个月中怎样指诗奴隶从事劳动,怎样剥夺他们的劳动成果,又怎样向更高的奴隶主效劳,进贡。正因为如此,此篇真实的反映了社会情况。告诉了我们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吴穹在《中州学刊》发表《幽风.七月作者新探》通过对文章中典型句作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七月的作者是活跃于都城里的“国人”所为。

(二)创作时间考论

      对于作文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在周代。如张应斌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这样就很容易的得出创作时间应该在周代。朱兰芝在《东岳丛论》发表《诗经.幽风.七月》创作年代考辩一文中得出观点此诗创作于周先祖时的幽地,依据天文学上的岁差现象就可以确定《豳风·七月》的创作年代。运用岁差推算法推算,《豳风·七月》成诗年代距尧之时1307年,距3050年。这是一首豳人以夏历写成的写农时农事的农谚诗。也有张海楠的《诗经幽风七月》创作考,《七月》一诗应该是编定《七月》一诗的人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关于豳地的农事诗加以整合的结果。对《七月》中不同来源部分的创作时间应分别加以分析。经过参照《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等文献 ,以及结合古代历法知识 ,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七月》原始内容的创作时间不晚于夏代 ,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其内容历经后人的充实与改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七月》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也有学者持比较新意的看法,如张平辙在《茂名学报》发表的《诗经·豳风·七月》应为晋诗——兼论夏正就是晋正,一文就别出新意。论述了诗经创作年代应该为晋代。河北学刊翟相君《河北学刊》七月历法探微,在春秋前期国风诗中多用夏历,说明夏历使用比较普遍。春秋后期的孔子时代,夏历几乎取代周历,但记事时仍需要使用周历。《七月》中大量使用夏历“某月”,说明夏历已经普遍使用于农业生产,不同于西周后期的小雅。《七月》中的“岁”和“春”幽两种历法含义,其区别在于记事和描写季节特点。当时统治者欢度的法定周历年。但夏历已使用的很普遍。这些都说明《七月》产生于春秋前期而不能是西周时代的作品。

 (三)问题思考

     我认为《七月》一诗是西周时期的有文学素养、政治追求的普通农民主所创作的。他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其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的道出了农民在被压制的生活中产生的怨恨,以及备受压迫仍然朴实好客追求美好生活的模样,作者借此来向统治者呈现下层悲苦的生活状态,表达渴求仁政的政治诉求。   

[参考文献]:

[1]李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经.豳风》研究综述.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15

[2]崔文桓.《诗经豳风七月》考论.阴山学刊.2011-02-20

[3]朱兰芝.《诗经豳风七月》创作年代考辨.东岳丛论.1998-03-25

[4]吴哲贤.《诗经七月》思想主题新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6-10

[5]李鑫.《诗经七月》作者新探.安康学院学报.2009-04-15

[6]孙美华,悲痛的呻吟 悲忿的呼号,内蒙古电大学刊,1996-02-15

[7]朱彦民.”七月流火“之我见.中国文化研究.2007-08-28

[8]张珂.《诗经.豳风.七月》周代风俗之缩影.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5

[9]袁行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朱熹撰.诗经集传.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

[11]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5

[12]l林建.文化视野中的《七月》及其论争.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

[13]黄萍.解析《诗经.豳风.七月》武汉炼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14]娄彦刚.释读”七月流火”.“.巢湖学院学报.2012-07-25

[15]张剑.《豳风.七月》与北豳七月西周文化.陇东学院学报.2003-10-15

[16]邓春玲.《七月》题旨新探.茂名学院学报.2005-04-30

[17]张启成.《豳风.七月》的作者及其思想倾向.贵州社会科学学报2000

[18]刘国祥.《豳风.七月》作者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30

[19]翟相君.《七月》新解.安阳师专学报.1983-10-01

[20]蒋南华.《豳风.七月》中心思想小议.贵州大学学报.2001-02-15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